11月3日下午,四川大凉山雅砻江河谷艳阳高照,冬日温暖的阳光照射在红色的土地上,地面草叶安静地享受着太阳辐射的热量。位于此地的雅中±800千伏换流站现场是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走进现场,一个超大绿色彩钢板厂房格外引入注目。厂房如巨形绿色长方块积木一样,在蔚蓝色天空映照下,点缀了现场整体建筑色彩。
“这是我们GIS区域,长367米,宽15米,OB单元34个103项,主母线米。”工程业主项目部副经理李斌耐心介绍说。“GIS设备规模超大和安装特定要求,倒逼我们安装措施环境也是极度精密精细,就像伺候一个挑剔‘顾客’一样精心细心。计划12月底完成所有安装工作。”
从进站大门径直往安装厂房门口走去直到进入室内,一路上感受到的是“苛刻”的五级防尘检测措施体验。
在洒水车定期除尘和喷淋除尘机、环保雾炮机不停作业下,途径厂房的道路非常湿润,超高的空气中水分含量似乎将灰尘驱除无影无踪。
厂房门口专门搭建了一个防尘风淋间。“进入室内请换特制的防尘服和鞋套。”见有人走来,门口负责安检的施工项目部工作人员马上递过特制的衣服和鞋套,走在前面的李斌率先进入了风淋室。
在风淋室,设备运行发出的“嗡嗡嗡”声,让人感觉出这是空气中灰尘被吸附后形成一股强大潮流后发出的声音。该现场起风后风沙不小,而GIS设施安装是换流站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为确保GIS设备对接施工满足环境洁净度要求,施工项目部除了布置抑尘措施外,还设制了防尘全封闭围挡、设备现场喷淋除尘、环保雾炮机、人员进出厂房的专业除尘制度和厂房内除尘、湿度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四无”管理等5级防尘措施,让对接环境洁净度达到百万级,确保GIS对接洁净度符合标准要求,后期耐压试验一次性通过。
一番“过六关”“创八将”后,脚下双腿终于迈进了厂房安装现场。首先触入眼帘视线的是,一排排高大的GIS单元组装连接后,宛如一条银色长龙安静卧倒贴在地面上,等待后期投产运行指令发出后“咆哮而起。”
GIS厂房内,大型行吊正将一件件GIS母线筒和断路器等设备调运至对接作业点,实施工程人员赶忙进行组装设备、螺栓紧固和抽真空注气等工作,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身着防尘服的实施工程人员就像手术医生一样,动作敏捷灵活,精心细致作业每一道工序,让每一个动作都拿捏的精确。
“今天已安装了2单元,共有3个班组一起作业,安装每一组数据都控制在设计误差内。”看见有人走了过来,现场电气B包国网黑龙江送变电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代宇威主动提起今天的施工效率,脸上显得甚为高兴。他说,“功劳全记在这套利用BIM技术构建的三维模型工程精细化管控平台!”
现场空间狭小,机械转运不畅,GIS对接进度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施工项目部在作业过程中利用管控平台的三维精度管控工具对GIS进度做全面梳理。李斌打开布置现场的该平台一处终端设备后,页面立即准确清晰显示反映已对接完成单元、设备到货清洗完毕、设备到货未清洗、设备未到货等多种施工指标情况,管理人能通过优化人力物力资源管理,科学部署施工工序,确保GIS对接任务按期完成。
“利用这个平台,我们能够最终靠构建施工场景功能模块,精益化管控人、物、料的分配,在施工现场可以模拟出人员、行吊的行径路线,最大限度节约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可完全精准排出一周的作业任务和人员,合理的安排工期,有效编制施工计划,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李斌介绍。
对GIS安装而言,施工作业效率只是考核关键点之一,而安装数据是不是精确才是考核权重最大的系数。
特高压换流站GIS设备精准安装难度非常大,除了对安装洁净度的要求极高外,GIS全部设施安装精度都必须精准控制在2毫米之内。由于现场昼夜温差大,加之母线设备长两项因素的叠加,导致施工中轴线膨胀位移较大,增加了施工难度。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安装精度,业主项目部和施工项目部人员集思广益,采取了激光投线仪边安装边测量,确保对接轴线精度,消除温差、作业误差导致的安装累计误差,使安装成型设备满足规范要求。
这时,现场第3施工班组将一GIS单元母线筒和断路器对接好后,技术人员立即用激光投线仪做测量,对比标准工艺数据范围,发现误差稍有超标后,项目部专责郭欣又指挥行吊将设备反复位移,直到符合标准要求为止。
“安装GIS设备,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道工序后的测量数据都符合规定标准。现在一块块单元安装下来,一个个数字记录下来,我们已对数字产生了极度敏感性,若发现有一处数据不达标,眼睛也能立即‘挑’出来。”提及施工感受,郭欣感触很深。
工匠创新处处在现场。一个装满六氟化硫瓶子的装置也显得格外显眼。据施工项目部负责的人介绍,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可移动式电加热六氟化硫集中充气装置”,该装置装载9瓶六氟化硫同时往气室充气,并且通过加热使六氟化硫从液态变为气态,提升了充气效率。
站在行吊上面一样望去,一块块GIS单元被组成链接成片后,形如卧地长龙一样颇有规模壮观气势。的确,有了经大数据优化后的工序科学安排、精准测量仪器保证每个安装数据的达标、创新工艺“小发明”克服现场的施工难题……实施工程人员正用自己的一片匠心绘就高原“长龙”。(刘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