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的榨油工业,以出产设备可分机器榨油与土榨油坊,其间机器榨油业多会集在市区,而土榨油坊则涣散在市郊。30年代引入安迪生、克虏伯螺旋榨油机。解放后通过改善为200型、95蒸炒设备代替旧式榨具。60年代初推行浸出工艺,彻底改变老油厂的技能相貌,从此以“浸”代替“榨”。80年代引入卧式液压榨油机,又结合国外先进经验,逐渐改造,充分炼油设备,引入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精制油出产流水线,改善出产工艺。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英国美查兄弟公司在沪兴办上海榨油厂运营棉子榨油。光绪二十二年盛宣怀兴办大德机器榨油厂,以棉子榨油及棉饼为专业,此为沪市国人自设机器榨油厂之首家。
大有余油厂清光绪二十八年由朱葆三等人兴办安排大有榨油股份有限公司,股本为10万两银元,有4部方车机,先后又购旧式方车榨油机4部和新式方车6部以及旧式豆饼打扛车208部,清宣统三年(1911年)因为资金不足,以货品向日商三井洋行押款,由日本人驻厂运营货品库房,至民国10年(1921年)间亏本很大,因而不灵负债50万两宣告整理。由方椒伯(上海总商会副会长)、薛文泰建议改组新公司。除债权人参加股东外,再另募新股。民国11年9月树立,改为大有余机器榨油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为国家加工油脂,1956年公私合营,1966年11月改名为上海油脂四厂。1990年,产量7558.2万元,赢利377.16万元,出口创汇311.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95万元。
油脂二厂立德油厂于光绪二十八年兴办,初只要8台盒型水压榨机,以压榨棉籽为主,兼榨菜籽。抗战时期工厂被日商占用,先后更名为日本油脂株式会社上海榨油工场及日产化学株式会社。抗战成功后,由政府按敌产接纳,后又发复原业主。民国35年11月租给我国植物油料厂为上海第二厂,解放后改名为上海油指二厂。1951年9月,我国油脂工业公司上海厂——上海油脂三厂并入油脂二厂,因我国油脂工业公司有合营股,故上海油脂二厂从1953年改为公私合营油脂二厂,1958年2月16日将油脂三厂(大昌新)并入油脂二厂,并改称为公营油脂二厂。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1298万元,赢利520万元。
大德新油厂老厂树立于民国14年2月,厂址在淮安路172号。民国19年购入浦东杨家渡2号南首基地27亩。民国23年2月新厂完工榨制豆油、豆饼,民国26年上海沦亡被侵吞。民国34年抗日战争成功后租借与我国植物油料厂。1949年上海解放由我国油脂公司华东分公司租借,老厂于1956年公私合营,后并入大生油厂。
油脂一厂民国25年8月15日树立我国植物油料厂首要运营桐油出口兼营其他植物油类及饼,当年10月上海杨树浦复兴岛畔定海桥堍设上海榜首厂,民国26年8月13日淞沪战争迸发后日军占有该厂,将部分炼油设备拆至浦东杨家渡2号私营大德新油厂,由日方将两厂设备重新组合后,改为大日本涂料株式会社。抗战成功后,由政府接纳,仍称上海榜首厂。解放后被接收,改称上海油脂一厂。1956年6月私营为民油厂并入。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1079万元,产量6991万元,赢利710万元。
大生油厂创于民国29年,厂址华山路。民国32年,因环境恶劣,质料统制,遂改组为有限公司,添加本钱。民国37年又在外马路开设第二厂。1950年因华山路非工厂区,故大生一厂的设备并到外马路。1954年将原有限公司改变为独资企业。1956年公私合营,将大德新油厂、恒源兴油厂并入,名为大生油厂。1962年9月28日,产生火灾,1963年吊销大生油厂建制,改名上海制面厂。
大昌新润记榨油厂前身大昌新油厂,为股份公司。解放后因为资金缺少,企业处于中止封闭状况,于1951年10月租给华东协作总社运用。1953年改称上海油脂三厂。1958年2月并入公私合营上海油脂二厂,作为油脂二厂圆车间。
我国油脂工业公司民国35年11月四川榨油厂有限公司从重庆迁来上海,向敌产处理局标买日本皮革株式社上海厂。民国36年7月改称为我国工业公司上海厂。解放后被接收,更名为上海油脂三厂。不久因设备粗陋,出产能力单薄,1951年9月受命别离并入上海油脂一、二厂。
大统油厂建于民国36年10月,只要豆饼车间。1956年公私合营,11月改称上海油脂三厂。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600万元,产量790万元,创利255万元。
恒源兴榨油厂创于20年代初,其时是恒源花厂。30年代初易名为恒源兴记花厂。抗日战争成功又增设3部榨油机,将轧下来棉籽自己榨油。1951年因棉花把握在协作社手里,因而就把轧花机器连同部分员工迁往山东德州产棉区,剩余3部榨油车。1952年企业改名恒源兴榨油厂,1957年7月并入大生油厂。
油脂五厂1957年4月,天津第三香油总厂迁到上海,取名公私合营上海麻油厂。1966年11月改称上海油脂五厂。
南汇县清乾隆年间,鹤沙(现下沙乡)区域有“莫斯背”、杨家油车。清同治九年(1870年)祝桥傅源丰油坊开设。清光绪六年(1880年)开设同丰油坊,榨油设备简略,榨具为木榨,操作落后,劳动强度大,少量厂用机械。1951年尚存城区“瑞丰”、大团“协泰”、横沔“祥隆盛”、周浦“民益”。1960年12月南汇油脂厂投产。尔后,全县小油厂连续消失。1976年增加履带式浸出器,成为规划较大的专业油脂厂。1987年5月制作日处理为150吨饼的平转浸出器,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445万元。
青浦县前身是朱家角镇在清同治元年创立的聚源元号和聚源全号两家土榨油坊。1956年兼并改名元全号油厂。1962年7月并入第二碾米厂,作为油脂车间。1976年8月划出树立青浦油脂厂,直属县粮食局领导。
崇明县清光绪十年开办高家油坊(现大新乡仙桥村)。民国7年(1918年)集资20万银元,建大昌机器榨油厂。1951年,开办庙镇油厂,1954年8月别离于堡镇、陈家镇、向化镇树立地方公营崇明县榜首、第二、第三油厂。1955年,第三油厂并入第二油厂。1956年1月,私营惠利、油桥、大椿油坊并入地方公营崇明县榜首油厂,改名地方公营崇明县堡镇油厂。6月,公私合营乾顺油厂(县城)、建华油厂(新河镇)、公营陈镇油厂、公营堡镇油厂从属崇明县工业局。1959年油脂工业移送崇明县粮食局。1960年吊销建华油厂,转产更名崇明县科学饲料厂。7月公私合营立大米厂并入堡镇油厂,改名崇明县堡镇油米厂,恒长顺米厂并入乾顺油厂,改名崇明县城桥油米厂。1962年和1965年公私合营协和米厂和陈镇油厂并入堡镇油米厂。1968年城桥、堡镇油米厂所属米车间划归所在地粮管所,作为从属车间,油车间改为城桥油厂和堡镇油厂。1973年堡镇油厂改为崇明县堡镇油脂化工厂,1984年改名为上海崇明油脂化工一厂,城桥油厂改名为上海崇明油脂化工二厂。1990年末上海崇明油脂化工一厂和上海崇明油脂化工二厂别离有固定资产原值409.3和413.3万元,工业总产量1586.9元和1530.1万元,赢利110.22万元和115.64万元。
松江县1951年松江县有油坊10家,置有木榨床81部。散布在城区2家,亭林5家,漕泾、枫泾、泗泾各1家。其间漕泾区胡桥一户尖端规划,年榨油数10万斤。1952年先后兼并、封闭或转业,仅剩余亭林油饼加工厂和城西协兴榨油厂2家。1954年5月亭林油饼加工厂与亭林棉花加工厂兼并,改称亭林油棉加工厂。1958年,松江榜首米厂、泗泾第三米厂、城东春源米厂、枫泾民生米厂、佘山源润米厂、新浜五厂等6个米厂扩建榨油间,至1962年除松江榜首米厂油脂车间外,悉数停产,设备外调。1963年7月亭林油棉加工厂划出棉花加工事务,改称亭林油厂。1966年10月,随行政区域变化,移送给金山县统辖。1979年2月,松江榜首米厂油脂车间划出,独自树立松江油脂化工厂。
川沙县民国3年用土制木机榨油的顾路的顾信昌榨油创立。民国17年开设东乡镇十一墩的诸旺盛榨油作,后又开设信昌、源隆、大川、唐镇的丁荣泰,王港的三来、宝来、益盛,顾路的陆源记、高桥的协昌德、高行的协盛德、洋泾的沈恒泰,规划都很小,厂房设备非常粗陋,归于手艺作坊出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初期,全县尚有榨油作坊12家。因粮油属国家统管物资,解放后不久丁荣泰榨油坊改名为唐墓乡油饼加工厂。1954年由川沙县供销总社接收,改名为“地方公营川沙油厂”。1956年信昌、益成两厂兼并,树立公私合营信昌油厂。1959年油脂工业归粮食局领导,1961年信昌油厂并入川沙油厂,1979年改名川沙油脂厂。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680.46万元,产量3319.5万元。
奉贤县民国8年有油坊21家,每家工徒5~8人,水牛4~9头,冬夏代农人加工油料,年产500多吨油料。抗战期间引擎逐渐代替畜力,榨油业均为碾米厂兼营,全县200多家碾米厂兼榨油者有30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前,全县有碾米厂151家,兼营榨油24家,1956年只剩地方公营奉贤油厂和公私合营穗丰油米厂两家。1958年相继办起社办油厂,有江海、新寺、青村、奉城等。出产办法为木榨,规划小,1960年后都连续下马,穗丰油米厂亦不再榨油,最终只剩公营奉贤油厂和江海、奉城两家社办厂,出产设备也由预榨浸出代替木榨。1980年江海油厂改建为四美味精厂,至此县内只要2家油厂。1988年奉贤油脂化工厂和青村工业公司联营筹建奉贤油脂二厂。并于1990年6月投入出产。
上海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前有较多的榨油作坊,北桥恒兴油米厂,开设于民国13年和马桥协记油厂、三林镇永祥顺油米厂均略具规划。1956年9月协记油厂和永祥顺油米厂并入恒兴油米厂,一起更名公私合营北桥油米厂。1961年上海县光亮油脂厂建成,北桥油厂并入,1962年7月1日至1979年3月31日由上海市粮油工业公司运营,1979年4月1日下放给县粮食局。
金山县民国5年有王义兴、公兴(张堰)、益康、公益(吕巷)、公泰裕(松隐)、谢德泰(泖港)6家,公兴于1951年易名鼎隆。金山县民国24年有利泰(吕巷)、永昌(松隐)、协隆(张堰)3家。1951年11月金山县供销社租营王义兴油坊,改称金山县供销社榜首榨油厂。1953年春,复归私营。1952年,供销社又租营谢德泰油坊,改称金山供销社第二榨油厂,同年秋停产。1956年,仅存益康、王义兴、杨顺德3家油坊,别离改称公私合营吕巷、张堰、后岗油厂。1957年下半年张堰后岗兼并,称公私合营张堰油厂。1958年,吕巷、张堰下放给人民公社运营。1959年1月,划归县粮食局领导。1960年和1961年,公私合营朱泾碾米厂和公营榜首碾米厂各增一个浸出车间,1962年7月吕巷油厂封闭,张堰油厂并入公营第二碾米厂,仅存3个油脂车间,也在1964和1968年前后停产。1966年10月调整行政区域,松江县亭林油厂划归金山县。70年代后期起,对亭林油厂进行了改造,更新机器设备,成为一个大型厂。1983年,在新农碾米厂新建一个油脂车间,后划出树立专业油脂厂,改称为金山县油脂化工厂。
宝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前,宝山县有小型油作坊10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初期仅保存月浦的嘉丰粮油加工厂和罗店的陈源丰粮油加工厂。1953年起运营方式由代农加工转为国家托付加工和部分自营,从属宝山县工业局。1956年1月,陈源丰粮油加工厂并入嘉丰粮油加工厂,定名为公私合营嘉丰油厂,移送宝山县粮食局。1960年迁往月浦镇东桥,1965年由月浦迁往杨行镇。1966年嘉丰油坊改名红旗油厂,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406.31万元。
嘉定县民国14年有30多家碾米厂兼营榨油。比较闻名的有城区生太丰、轮丰新、恒源、公大元、南翔的宝康,以及朱桥、方泰、外岗、黄渡等地的油坊。民国32年,嘉定西门开设安泰油厂。解放初期全县尚存宝康、恒源、周信昌、轮丰新、洽记、周德大、公大元等粮油兼营油厂及安泰油厂。1956年公私合营时7个兼营厂兼并为公私合营嘉定油厂(原公大元油厂),不久撤并。1956年2月,嘉定县供销社第三加工厂(原安泰油厂)与青浦县供销社榨油厂兼并,迁建在马陆镇北首,定名为地方公营嘉定植物油厂。从属嘉定县工业局。1962年7月划归嘉定县粮食局,1966年11月改称公营嘉定油脂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