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炼油设备系列

当前位置: 首页 > ob欧宝娱乐在线登录 > 精炼油设备系列

我国食用油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产品概述

  我国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大宗油料包括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和葵花籽。大豆主要以东北地区生产为主,油菜籽(包括双低菜籽)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为主,花生以山东、河南等地区生产为主,棉籽以新疆、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生产为主,葵花籽以吉林、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生产为主。

  “十五”期间,我国食用油工业吸引了国外大量的资金,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的基本工艺,使我国食用油的加工能力、生产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陆续引进国外先进的食用油加工技术和装备。经过近20年的努力,通过消化吸收和不断自主创新,我国在单机的技术水平、单机的最大解决能力、成套设备和生产线的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食用油装备业已有能力为我国的食用油工业提供性能先进、质量放心可靠的单机设备。

  在大型化食用油加工机械设备中,油料预处理设备的机械性能和处理量均达到了国外20世纪末领先水平,如轧坯机、软化机、蒸炒锅、榨油机、破碎机、过滤机等;国产2000吨/日成套浸出设备的主机浸出器和脱溶机的稳定性很高,成套设备的机械性能和工程配套性基本能满足国内大型食用油加工厂的需要,在国内已建的大型食用油加工公司中,约有一半采用国产成套设备;食用油精炼的主机分离机的单机解决能力已达到100吨/日,且机械性能与国外分离机的性能不相上下,成套食用油精炼设备已能满足多种品种油脂的精炼需求,成套设备的机械性能和工程配套性能满足国内大型食用油精炼企业的需要,在已建的大型食用油加工厂中,约有2/3的企业采用国产成套食用油精炼设备。

  为了节约能源、提高食用油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升公司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发的一些新技术,如大豆脱皮技术、大豆挤压膨化技术、菜籽脱皮冷榨技术、混合油负压蒸发及二次蒸汽利用技术、低温脱溶技术、物理精炼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在我国的大中型油厂得到了比较广泛地应用。

  另外,随着油厂的大型化,为精深加工创造了规模化的条件,油料油脂综合利用的发展较快。天然维生素E、磷脂、大豆异黄酮、棉酚、共轭亚油酸、多肽、氨基酸等不断有新产品面市。其中,尤其是天然维生素E、磷脂、大豆异黄酮发展较快。

  “十五”期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食用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在我国沿海的港口城市建设了许多大型大豆油加工厂。在辽宁大连、天津塘沽、山东日照、广东东莞、广西防城港等地出现了“一港多厂”的现象。

  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①港口城市有良好的港口设施,以及水路、铁路、公路联运,吞吐国外大豆、毛豆油方便快捷;②沿海保税区、开发区对外商及国内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的吸引;③“九五”末期,由于我国用于食用油工业的投资力度不大,而食用业的利润又比较高,因而外资乘虚而入,把大量国外资本投入到食用油工业;④国外转基因大豆由于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高,油料整体好(含杂少、水分低),因而很受油厂的欢迎,从国外运到中国口岸的大豆比国内东北大豆费用低,油厂愿意加工进口大豆。大豆加工业的这种布局不合理。

  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加工区主要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山东、河南一部分企业也加工本地的非转基因大豆。目前我国的非转基因大豆约在1000万吨左右,特别是以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为代表的大型龙头企业,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建设了日处理2000吨的非转基因大豆加工线。在山东、河南和陕西等省一些1000吨/日的大豆加工企业既加工转基因大豆,也加工非转基因大豆。

  在我国沿海港口目前有47个日处理大豆1000吨以上的制油企业,形成了进口大豆(主要是拉美大豆)的加工区。这些大豆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80%左右,年加工能力约为6000万吨。

  由此看来,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布局不合理,在沿海港口城市建的厂多,且规模大,产能严重过剩。

  在油菜籽主产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湖北、安徽、四川、重庆等省份的国产优质油菜籽优势发展我国的油菜籽加工业。在我国,以加工油菜籽为原料的千吨以上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湖北荆沙、重庆、安徽芜湖和浙江新市等地,而在陕西、青海、云南、贵州等省区分布着一些日处理200吨~300吨的加工企业。这些加工企业以国内民营企业为主。我国油菜籽加工主要建在油料产区,这种布局基本合理。

  我国花生生产的区域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北纬18~40、东经100以东的亚热带与温带地区,目前除青海、宁夏二省区外都有种植。我国花生油的加工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两省,山东某花生油集团公司日加工3000吨花生企业,年加工花生油40万吨(山东30万吨,河南10万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花生油加工企业。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区也有生产,但规模不大,一般日加工花生100~200吨。花生加工企业基本为国内民营企业投资为主。我国花生加工主要建在油料产区,这种布局比较合理。

  全国油料年加工能力超过亿万吨,其中大豆加工能力将超过8000万吨,大豆加工产能严重过剩。在1999~2003年五年多的时间里,食用业压榨利润空间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建设了许多日处理千吨以上的大型大豆油厂。2003年投产的大型油厂有12家,其中仅某两个集团公司就建起8条日处理能力为5000吨的大豆加工生产线。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建立了几家大型或超大型大豆油厂,投资还在继续增加。有些外贸公司违规操作,将国家资本金打到境外返回来投资国内食用业,享受外资企业待遇,赚取大量利润。同时由于我国食用油工业缺乏总体规划,有些港口同时建几个大油厂,布局不合理。

  我国大豆的进口量在2003年增长幅度较大,突破2000万吨大关,2004年我国大豆进口2023万吨,比2003年下降51万吨,2005年大豆进口达到2500万吨。我国大豆进口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快速的提升,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食用油需求、国内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对油粕需求的增加。同时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收购我国东北产地大豆需要花巨额现金,资金严重缺乏;二是国产大豆需要一次性收储,收购慢,每收1吨大豆要比进口多支付80元的贷款利息,而进口大豆都是利用信用证结算,很少或不发生原料储存所支付的财务成本;三是国产大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民手中,收购这些大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计算,每收购1吨国产大豆比进口大豆多支付近60元费用;四是进口大豆接近销区,每销售1吨大豆产品比在港口用进口大豆多支付近80元的费用;五是进口大豆基本为转基因大豆,出油率和蛋白含量比国产大豆高,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六是大型大豆压榨企业需要品种单一、质量相近的大豆,规模化生产的转基因大豆易于控制品质,而国内大豆的产区大都没有形成集约化生产模式,国产大豆从收割到进入市场,容易混入杂豆;七是进口大豆运输成本低,到货时间准。而国产大豆的主产区集中在东北三省,要通过铁路南下。国产大豆不但运输成本高、耗时长,到货时间有时难以操控。

  据推算,在国内大豆总需求上升的情况下,每进口100万吨大豆,就会相应减少50万吨的国产大豆需求,进口大豆的激增已经严重挤压国产大豆市场空间。国产大豆每年9月上市后,一般在次年3月份销售完毕。但调查表明,到2005年8月份,前一年的国产大豆还有近20%的库存积压,而2005年的新豆在9月开秤上市,东北主产区出现“卖豆难”问题。2005年以来,进口大豆已明显打压国产大豆价格,目前大豆价格比去年同期降低近20%,这将影响大豆主产区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沿海地区外资主导的大型加工厂正逐步取代内地企业。目前,仅ADM、嘉吉和邦基三大跨国粮商已经掌握我国近1/3的大豆加工能力。若按有效加工能力计算,国内大豆加工实际被外资控制50%以上。特别是2004年大豆危机引发行业重组洗牌以来,外资以收购、参股的方式加快了扩张步伐,如ADM已经参股13个工厂,2005年拟通过其控股的托福公司收购华农集团30%的股份;嘉吉已在东莞、南通投资建厂,2005年还拟收购其他工厂;邦基已收购山东三维。另一方面,我国大豆进口供应也主要由少数跨国粮商控制,如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公司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如按此趋势发展,今后数年内,跨国粮商将完成垄断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战略布局。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就有泰国、新加坡、美国以及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外资涌入中国,抢滩中国食用油市场,在中国一些港口城市建设大型大豆加工厂。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食用油销售前十名的企业中有七家企业有外资控股或参股。在产量居前二十位的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000万吨,其中七家由外资控股或参股的企业产量就达2000多万吨,外资已控制我国大豆加工能力的40%,若按有效加工能力计算,国内大豆加工实际被外资控制50%以上。在目前的中国食用油市场中,市场份额在前四位的品牌中有三个是由外资控股或参股,而这几个品牌的食用油就占据了中国城市食用油消费市场的45.66%,而在剩下的市场中外资的控股或参股的品牌还有47.3%的占有率。

  外资垄断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战略布局对于我国民族经济的振兴,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提高豆农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不利的。

  我国油脂加工设备制造业还存在诸如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产品中精品少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油脂加工机械装备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水平低、油脂深加工装备开发能力不足、大型关键技术装备依靠进口及装备工程化和成套性有待提高上。

  虽然我国油料油脂综合利用的发展较快,如天然VE、磷脂、大豆异黄酮、棉酚、共轭亚油酸、多肽、氨基酸等新产品的研发,但精深加工产品数量少,技术水平与国外还存在有较大差距。

  油料及油脂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我国油脂行业的重要技术法规,是衡量油料及油脂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基础,是油脂市场有序流通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它为油料油脂及其制品的质量、营养和安全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监督检查的依据。一个国家制订、采用的某类产品的标准,体现了该国家在此领域科技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准。另外,随着我国油脂工业水平、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以及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过去制订的标准已不能满足油料及油脂生产和加工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制订和修订。同时,我国现行食用油标准存在一些问题。

  在原有标准中,等同、等效或参照、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偏低(等同、等效或参照、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标准的)。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现有的油料油脂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只占23.3%,与法国、英国、德国以及整个欧共体的采标率在80%以上相比,差距较大。

  在我国现有的油料油脂标准中,绝大多数标龄长达15~20年,与发达国家一般5年左右修订一次标准的做法相差甚远。由于标龄太长,现有的大多数标准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油脂经营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产品的层出不穷,急需制订一些新的标准,才能适应油脂行业的发展。以大豆加工为例: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大豆蛋白活性肽、食用大豆纤维粉等标准都需制订。

  油料油脂标准可分为三类,即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而现有的标准中,最多的是产品标准,其次是方法标准,最少的是基础标准。基础标准是制订其他标准和保证其他标准实施的基础,是标准的标准。

  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因而在油脂标准中对卫生指标的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细。例如: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对黄曲霉毒素标示等项目越来越多,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很大,有待提高。

  我国油脂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HACCP、ISO9000和ISO14000认证。

  另外,近年来泔水油、废煎炸油、掺杂油流入市场的事件时有报道,为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食用油卫生安全监督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农村市场,食用油卫生安全监督体系的建立任重道远。

  油料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食用油工业关系到人民生活,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为此,建议应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推进全国油料加工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同时国家应对大豆等原料的进口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在保障食用油安全体系的基础上,保护民族工业,进而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民收益,发展城镇化新农村。

  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各项法律、政策和标准,维护市场稳定和食用油卫生安全,全面推行ISO9000和HACCP认证制度。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对沿海大型大豆加工企业采用“梯度发展”来改变大豆加工布局的严重不合理局面。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土地、税收、环保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使沿海的大豆加工向中部、西部发展,特别是向大豆主产地发展,同时严格限制新建1000吨/日的大豆油加工厂,对日处理1000吨以上的食用油加工项目实行备案制。在大豆主产区,在大豆加工能力不增加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业,发展“农户+企业+贸易”的订单农业,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改变目前大豆加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以实现我国城镇化新农村为目标。同时,鼓励我国有规模、有能力的大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到国外建立原料生产基地。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油脂工厂的建设规模愈来愈大。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从辽宁大连到广西北海漫长海岸线多家建成的或正在建设的大型化油脂加工公司,一般处理量在1000~3000吨/日之间。内地省份,特别是受到广泛注目的西部地区,也乘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机筹建大型化食用油厂。

  目前,世界各国对粮食进出口主要实行集中经营体制,很少有分散经营,多头对外的情况。如美国粮食贸易被嘉吉、ADM、路易达孚和邦基四大粮商控制,对粮食进行集中经营,形成对市场的垄断。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大豆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组建以大豆油加工公司为主体的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统一对外,集体采购,避免无序竞争。在协调大豆产业发展、沟通国内外市场信息,反映企业的需求,规范行业管理,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食用油产品逐渐向营养、保健型发展,目前特种油料,如茶籽油、米糠油、玉米油、红花籽油、月见草油、紫苏油、胡麻油、核桃油、芝麻油等脂肪酸组成合理的食用油,以及营养调和油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有丰富的特色油料资源,如米糠年产量约1000万吨,米糠中油脂含量为18%左右(相当于大豆),而目前我国只有10%~15%的米糠被用来榨油;玉米胚芽含油量为20%~35%,我国目前玉米消费量为1.2亿吨左右,经提胚用于榨油的不足500万吨;茶油国际市场价格每公斤约12美元,我国油茶种植面积有5000万亩,年产油茶籽500万吨,而2004年油茶籽产量仅约为80万吨,利用率很低,如果以茶油精品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收益会更高。

  加大研发油料预处理技术,以提升油脂和饼粕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省能源和减少粉尘,如油菜籽脱皮冷榨新技术将提高双低油菜籽的油脂和饼粕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酶处理油料制取油脂技术因其温度低、耗能小,并能使某些油料蛋白脱毒,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推广使用价值;研究推广超滤脱胶法、酶法脱胶工艺、Soft脱胶工艺等油脂脱胶新技术及软塔脱臭系统,可大幅降低成本和可有效抑制反式脂肪酸生成的作用,以保障食用油的安全性。

  积极开发油料资源再利用技术,对油脂生产过程中的水化油脚、皂脚、脱臭馏出物、废白土、废催化剂及废水中有利用价值、且附加值极高的成分进行生产利用,制备油脂化工和医药保健产品(脂肪酸、磷脂、维生素E、K、甾醇、生物柴油等),以提高油脂加工公司的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大豆浓缩蛋白、分离蛋白,花生蛋白、棉籽蛋白、菜籽蛋白、葵花籽蛋白的研究,通过进行功能性改性,使这些蛋白产品得以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同时,通过应用开发油料中生物活性物质如大豆异黄酮、皂甙、低聚糖、植酸、花青素、白黎芦醇等资源,使其将得到进一步的合理利用。

  此外,我国食用油加工机械设备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食用油加工成套装备运行技术指标不稳定,水、电、汽、煤等消耗指标较国外先进水平高等方面。为此,需要提高食用油加工机械的制造精度,加强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突破大型关键装备的制约。

  在“十五”期间,外资大量进入国内食用油工业,特别是在沿海港口城市兴建了一些大型或超大型的食用油加工公司。近期,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相继出台,一些外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沿海地区和一部分内陆地区以收购、参股的方式加快了在食用油工业的扩张步伐,如ADM已经参股13个工厂,2005年通过其控股的托福公司收购华农集团30%的股份,嘉吉已在东莞、南通投资建厂,2005年还收购了其他工厂,邦基已收购山东三维。外资已经控制我国大豆加工能力的50%以上。

  另外,外资在我国油料主产区一些省份对油菜籽、棉籽等加工业进行参股,如江苏盐城的菜籽加工项目、新疆的棉籽加工项目。此外,也加快了对我国油菜籽、棉籽等油料市场的收购扩张步伐。

  由于我国食用油加工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时间比较短,经验不足,加之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差。特别是大豆产业,还需国家给予政策、税收、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如取消大豆结算的信用证制度,取消外资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使国内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站在同一起点上,增强民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为阻断外资对我国大豆油加工业的垄断,建议采取必要的措施严格控制外资收购国内企业;政府还应通过土地征用、水资源和能源使用以及税收等方面的相应政策措施,使东部沿海地区的食用大豆油加工公司自然萎缩,同时严格限制大型大豆加工项目的建设;依托现有政策,如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在大豆主产区大力发展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业。

  (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科学时报》陕西记者站)